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梅州与中大原来有这样的不解之缘……

中山大学 2020-02-08

近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荣率领校史考察团赴梅州进行田野调查、史料搜集与口述访谈,一起挖掘抗战时期东迁梅州的历史,寻找中大与梅州的渊源。这次考察发现许多珍贵史料,填补了抗战时期校史研究的空白。通过地方的抗战史、田野的高校史与革命的区域史的三个维度,勾勒出近代梅州与中山大学的显隐关系与特殊意义。


1944年秋,第三次粤北战役爆发,日军先后攻占韶关、乐昌,在坪石办学的国立中山大学再度被战火波及,被迫先后往仁化、龙川、梅县等地坚持办学。11月18日至20日,我校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荣率领中大抗战校史考察团一行9人赴梅州进行田野调查、史料搜集与口述访谈。本次活动由学校文化传承专项(文化建设)、历史学系、档案馆及孙中山基金会联合支持,大家力图从田野和文献中寻找我校在梅州办学的历史痕迹,弥补了我校校史研究以及中大与梅州关系认知的薄弱环节与不足。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荣、中山大学档案馆实体档案部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李敏玲向梅州市党史研究室主任邓文庆赠送书籍及纪念品


在田野中发现中大

1


11月18日,中大考察团在梅州市党史研究室科长陈文燕、梅江区史志办副主任李继贤、原梅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李小纪、中山大学档案馆实体档案部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李敏玲等人的指引下,实地调研抗战时期中大东迁梅县的办学旧址,包括校本部旧址东校场背、文学院旧址曾龙岃守成居、文科研究所旧址张七凹等地。


中大校史考察团在梅州东校场背校本部旧址


校本部旧址原属私立学艺中学校舍,对面东校场系旧日县民较武竞技场地。入民国后,改为刑场、公共体育场,场地甚为宽广。东校场背的私立学艺中学旧址在1965年被转手给广东汉剧院后全部拆除。除了一段疑似学艺中学的围墙外,现在已很难找到原来办学的踪迹。


中大校史考察团在曾龙岃守成居文学院旧址


据1945年9月编的《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现状》记载,“本年春,粤赣转进,本院在粤北坪石铁岭院址陷入敌手,辗转东迁,择定梅县北郊曾龙岃村之守成居为院址,并于附近赁屋为教职员及学生宿舍,添置家私校具。虽甚简陋,尚勉足敷用。”文中所及之守成居即今位于梅江区城北镇曾龙岃觉堂自然村的守成居。许多蕴含着浓浓客家文化的民居建筑,大都依“岃”而建,与田园形成和谐美丽的景致。据守成居主人曾昭学介绍,家族一贯甚为敬重文化,与村民关系融洽。祖父曾纪守是法属留尼汪华侨,19世纪20年代初建成守成居。1945年,其父曾广早将守成居租赁予中大文学院办学。守成居是当地典型的反映地域文化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古民居,其风格中西合璧,内部空间大,至今保存完好。


曹天忠教授与守成居主人曾昭学进行访谈


步行数百米,考察团来到张七凹益智小学校,这里是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旧址。益智小学校是由华侨捐款建成的,后为梅县华侨中学分教处校址,现在划归地区无线电厂。据中山大学研究院教授朱谦之的回忆,1945年4月,他“在梅县张七凹益智学校二楼,设文科研究所办事处,请校添聘教授”。


中山大学迁来梅县时,举步维艰,但朱谦之在这里先后写出《两粤历险记》《生活回忆录》《我与中大》《奋斗廿年》等文章记述这段经历。他说,“最可怜的是校本部竟无处栖身,只在学艺中学里暂借几间课室,而时时有被迫迁的危险。文学院初在张七凹曾龙岃,这时租期已满,条件不合,亦无法继续下去,正在我们四处觅屋预备下学期开课的时候,时局变了,抗战胜利是决定的了。回溯梅县的几个月生活,给我印象极深,尤其这个地方,是我一生思想大转变的所在地。人不是到了山穷水尽他是不会变的,不肯变的,但一旦思想发生变化,则它一往直前,力量之大却也无可伦比。”这种思想的转变对一直致力于历史哲学的朱谦之影响巨大。他开始应用唯物史观来解释革命文化的背景,先后写出了《太平天国革命文化史》《战后文化观的改变》《战后文化展望》等文章与著作,这些努力使他逐渐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


考察团访问中国客家博物馆


在文献中发现中大

2


在梅期间,考察团在梅县区档案馆发现了不少关于中山大学的档案,其中多条涉及师范学院及农学院,例如《国立中山大学组织系统表及规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33年度结业生服务志愿调查表》《梅县来府保送及考选中大师范学院学生公费生名册成绩表、试卷》《电发中大师范结业生服务志愿表》《函抄送中大农场速成堆肥制造法请转各乡仿制由》《省教育厅案准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为华南之最高农学院》等,这些档案史料极大地丰富了研究者对中大东迁梅县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在梅县区档案馆查阅档案


梅州市剑英图书馆现存有比较丰富的民国书刊,如《中山日报》(梅县版)记载法学院在蕉岭路亭墟办学,中大梅县临时办事处迁到金山顶县立图书馆,先修班借梅县华南中学教室上课等情形。《大光报》粤东版则记载了法学院从蕉岭迁到梅县浮下,工学院借梅县县立第一中学上课等珍贵消息。从这些碎片化的史料中,我们逐渐拼接出一张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东迁的比较具体路线图和办学地址,这是本次梅州考察的重要收获之一。


在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查阅文献


梅州之行,不仅使大家从地方档案、田野考察、口述实践等角度对于国立中山大学在梅办学历史进行探寻,勾勒出中山大学与梅州的显隐关系。近代的梅州历史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解析,即地方的抗战史、田野的高校史与革命的区域史。“地方的抗战史”关注抗战时期梅县的重要地缘优势,发现其为广东抗战乃至全国抗战所起的作用;“田野的大学史”通过对于梅州地区的见证者及知情者进行口述访谈,结合地方文献的互证,书写出一个生动且充满温情的中山大学校史;“革命的区域史”则强调对于梅州客家精神与近代革命之间的关联,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与苏区精神进行分析,勾连出梅州、广州甚至华南区域的近代革命史。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历史学系

作者:肖胜文、谢明杏 

摄影:张建宇

编辑:李亚菁

责任编辑:郭金文

初审:赵现廷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